介质介电常数传感器测量偏差会导致雷达波传播速度计算错误,直接影响料位检测精度,校准需结合标准介电常数介质,修复需确保传感器检测介电常数,保障料位检测可靠。从影响来看,首先是料位检测系统性偏差,雷达波传播速度与介质介电常数平方根成反比(速度 = 3×10⁸/√ε_r),传感器偏差会使传播速度计算值偏离实际值:如实际介电常数 80(水),测量 70,速度计算值偏高,料位检测值低于实际值(10m 实际料位显示 9.35m);介电常数测量偏高则检测值偏高,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料位,影响生产补料与排料控制。其次是低介电常数介质检测失效,对于低介电常数介质(如汽油 ε_r≈2.2),传感器偏差会使传播速度计算误差放大,回波信号幅值衰减加剧(如从 2V 降至 0.5V),信号处理单元无法识别有效回波,出现 “低料位盲区"(原 0.5m 盲区扩大至 2m),无法检测低料位。此外,介质更换时检测突变,生产中切换不同介电常数介质(如水切换为酒精 ε_r≈25),传感器偏差会导致料位检测值突变(无实际料位变化却显示变化 1.5m),干扰生产切换流程,甚至引发误操作(如误判料位不足盲目补料)。校准与修复步骤如下:检测介电常数偏差,准备多种已知介电常数的标准介质(如空气 1、汽油 2.2、水 80),将传感器浸入介质,记录测量值与标准值对比,正常偏差应≤±0.5,超过 ±2 判定故障。排查故障原因,检查传感器:是否存在表面污染(如附着介质残渣改变等效介电常数),用专用清洁剂清洗探头;测量传感器供电电压(如 5V DC),偏差>±5% 修复电源;检查传感器与信号处理单元的通信线路,虚接或短路修复线路;查看传感器校准数据是否丢失,重新加载校准参数。第三步校准传感器,进入校准模式:将传感器依次浸入各标准介质,待读数稳定后输入标准介电常数值,传感器自动修正校准曲线;手动校准需在每个标准介质中调整传感器微调电位器,直至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≤±0.5,保存校准数据。第四步修复故障,若传感器探头损坏(如电容板变形),更换同型号传感器,重新校准;若信号处理电路故障(如放大电路增益异常),更换调理芯片;软件问题需升级传感器固件,修复数据处理算法。验证效果:在各标准介质中测量偏差≤±0.5;切换不同介电常数介质,料位检测值平稳过渡,无突变;连续运行 48 小时,检测精度误差≤±0.2% FS,确认故障排除。日常维护中,每 3 个月清洁探头并校准,介质成分复杂时缩短至 1 个月,避免污染、磨损导致偏差。